【个人简介】
俞云平,1985年获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 年获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专门史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必威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兼任福建省侨史学会理事。讲授课程:移民人类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国际移民专题研究、华侨华人社会文化、当代华侨华人史和闽粤侨乡的社会变迁,其中“移民人类学”课程获得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立项。研究领域:世界民族和社会人类学侨乡领域,曾获泉州市侨联系统2019年度信息传播工作先进个人三等奖。
【近年成果】
·主持项目
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侨乡的社会变迁”、“侨汇、侨资与侨捐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部规划项目:“东南亚华族与当地民族的关系”;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留学大陆与留学台湾”;
·主要作品
“浅论马来西亚华巫族群关系的两面性”(八桂侨刊,2010年第1期);
《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运动—东南亚民族关系的两个侧面》(第七章)(2009年);
“从隔阂对抗走向共存共荣——马来西亚华巫族群关系的演变”(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第三章)(2005年);
《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运动》(陈衍德主编)第七章<从对抗到共荣: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的发展>;
系列论文《社会人类学视野中的松坪华侨农场》(李明欢、俞云平、刘朝晖、孙晟);
《闽人走天下侨史传千秋》4万多字的工作汇报(侨乡团队合作);
《福建华侨史·侨乡卷》其中三章10万字的编写任务(待出版);
《福建侨乡的社会变迁》(合著,2002年)。
导言
温柔与善学是俞云平老师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温柔是言语与行动,是对待工作、学习、生活认真平和的态度,更是对他人真心的关怀与奉献,它像一朵水花,虽无惊涛骇浪般汹涌震撼,却自有其精彩与完满。善学是学习的态度,是对学习机会的敏锐把握,更是不断追求进步的意志与行动,它像不断吸纳、永不止步的溪流。带着温柔与善学,俞老师为院系建设、学科发展服务多年;她用脚步丈量侨史,在田野中细致真诚待人,客观严谨做学问;她认真细致对待学生,于写作与实践中培养能力;她重视身心健康,热爱运动,快乐生活每一天。
服务院系建设,实践步履不停
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专业和未来工作并没有太多了解和规划,俞老师当时也是如此。在考虑专业时,她凭着自己的了解和历史学科的发展前景,选择了厦门大学历史系,后又进入本校南洋研究所专门史专业继续深造。1984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设人类学与考古学两个研究室。1988年俞老师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考古教研室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是当时教研室里唯一一位没有考古专业背景的教师。后来学科机构调整,考古教研室回到历史系,俞老师因为教学需要,留在了人类学研究所,主攻华侨华人与侨乡研究。几经曲折,俞老师终于在人类学研究所安定下来,这么一留,就是二、三十年。
图(右):2007年与槟城房东大姐在一起
在这些岁月中,俞老师为人类学研究所的建设和人类学学科侨乡侨民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在人类学研究所工作期间,俞老师与当时的所长郭志超教授长期合作,曾兼任研究生秘书9年。来到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之后,俞老师应时任系主任张先清老师的邀请,担任副系主任支持系里的相关工作7年。在这期间,俞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工作,支持系里各项会议的后勤保障,统筹各项学科评估,还曾在本科生夏令营上负责讲解闽南史、华侨史等相关知识。郭教授对学生刚柔并济的教学模式;张老师认真严谨、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都对俞老师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让俞老师秉持温柔与认真,不断前行。
俞老师自身的善于学习、热心服务也影响着她的女儿。俞老师的女儿也为我们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建设做了很多义务服务,比如参与了林惠祥遗存资料的收集工作,参与2011年“纪念林惠祥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会务工作;在2013年高畅教授来访时协助翻译及处理日常事务,并在高畅教授开设的短学期课程和承办的学术论坛中担任助教角色与义务翻译。谈及女儿时俞老师笑言:“其实谈不上说是服务,我觉得都是学习的机会,当时她正好有时间,就让她抓住这个机会去学习一点东西。”
2019年,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社会学系与社会工作系共同组成必威,在俞老师看来新院的成立为学科专业发展和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专业间的交流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学科发展:“三个专业的相通之处还是比较多的,但可能因为我们刚成立,许多老师还没在同一个地方办公,不常见面,交流机会不多,老师间的合作现在才刚刚开始,希望未来三个专业能多加强交流与合作。”
回望来时路,俞老师表示也有过遗憾,当年在考古教研室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一时无法担任学生外出学习的带队老师,也很难跟同事们在学术上有所交流合作,因此自己的科研道路走得也晚了些。但俞老师一直在华侨研究的道路上前行,与团队合作完成了许多有关侨乡侨史著作和报告的撰写任务,为人类学侨乡侨民的研究做出贡献。俞老师刚开始跟着南洋研究院的同门师兄做侨乡研究,比较早做的是晋江侨乡研究。留在人类学研究所后,俞老师加入时任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明欢老师的侨乡研究团队,在研究经费还没着落的情况下,团队开始了第一个研究项目——厦门竹坝华侨农场归侨群体研究。这个契机使俞老师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福建各地的多数侨乡都留下过她们团队丈量侨史的足迹。
图(右):2015年赴澳大利亚课题调研
真诚以待人,客观以研究
俞老师待人真诚与对进步的追求同样贯彻在田野实践的点滴中。她认为田野调查重要的是尽可能融入当地人,与他们建立信任感,加强和当地人的联系,用俞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来来去去跑得很勤快,不要让人家觉得我们不可亲近”。采访时,俞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从前去马六甲华人家庭调研的体验:当时住在当地华人家中,帮家里的老人拖地打扫等等,发现临出门时老人家鞋带没系好,俞老师就赶忙帮老人家系鞋带,因此还被调侃:“你一个大教授还做这个呀!”不过俞老师却觉得没什么关系,“住在人家家里,人家还带我去访问这家,访问那家,你把他们当成自己爸爸妈妈一样,有什么不行的呢?你来到这里做调研,给人家添了麻烦,就需要尽量勤快一些。”对于田野调查中与当地人相处的细节,俞老师真的是温柔到了极致。
但田野调查不止于细致真诚地对待他人,作为学者还需要冷静客观的思考。俞老师提到了访谈中资料获取和真实性的问题,比如在有关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上,直接提问往往很难获得真实有效的回答。俞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从李明欢老师身上学到的一个方法——侧面估算。“我们可以看这个房子大概是什么时候盖的,再咨询其他人在当地盖房子大概要花多少钱,最后看看里面的装修,这样我们才能估计出来这种房子大概要花多少钱。调查者要自己估计当地的经济水平,而不能仅仅只是直接询问当事人。”不过,有些虚假的信息在田野中一样很有意义:“如果当地人告诉你假的数字其实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去分析他说谎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夸大?为什么要缩小?目的是什么呢?不是说这个数字就没有用了,也可以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或者邻里关系等问题。”俞老师讲起这个的时候滔滔不绝,告诉我们田野里收集到的材料都要充分利用。
尽管已经有了丰富的田野调查技巧,但俞老师觉得自己仍有不足。对她而言,大部分的田野时间都比较短,对于需要长时的、深入的参与观察的田野,老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是太够。正如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论是做课题,还是进田野,作为一个学者,俞老师仍想带着真诚与思考继续前行。
图(右1):2015年侨乡研究团队参加第八届福建同乡恳亲大会
写作中思考,实践中体验
在教学上,俞老师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教学方法。对于本科生,她在培养同学们的能力上会更加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二是实践;对于研究生,她则会在写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侧重学术的交流和讨论。
对于写作,俞老师认为这是大学生一项必不可缺的能力,“不管文科还是理科,我想笔头总要过关,大家有机会还是要多写一些。”课程中,俞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一定是要自己写,避免对他人文章的东拼西凑。对此,2019级的薛钧嫚同学深有体会:“俞老师在教学上非常认真,在‘移民人类学’课上,她会对每个小组的作业逐字逐句的批改,并且给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平时教学中,想到有关我们小组主题的内容,她会单独私聊我们如何修改文章会更好等等。”
对于实践能力,俞老师也同样重视,“我们不光要在书斋里会看会写,还要到实践中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跟人打交道,很多东西都需要独立完成,所以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这种对实践的重视也在俞老师谈及人类学的发展时流露出来:“从我们自己的学科发展来看,还是要加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现实问题;从长远来看,人类学对于各个学科的普遍借鉴意义在于它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即田野调查方法、如何理解他人和从相对主义的视角去看问题等。”俞老师曾带着学生走进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厦门华侨博物院、竹坝农场等多地进行研学活动,让课堂的理论学习变得鲜活而真切,寓教于乐,旅学合一,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深化专业知识。
对于学生写作与实践能力的看重,其实也是俞老师认真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体现。“俞老师非常为学生考虑,她会单独建议小组参加大创,让学生在学习上继续钻研,真正学有所获;会在带领我们外出实践时,时刻将学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薛钧嫚同学说到。同样,2019级王宣皓同学也说,“对俞老师的课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启发性的授课方式。她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多种呈现形式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料,让我们在社会现实中进行思考,并带领我们从中体悟并反思理论,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俞老师像一朵温柔的浪花,将同学们带入知识的海洋。正如她的教学理念所言:“尽自己的全力,尽量去关心学生,能教的就尽量教他们。”
图:俞老师(左)与学生在晋江五店市研学,图右为晋江侨联王建新副主席
热爱生活运动不息
俞老师非常重视锻炼身体,而且勇于尝试,什么都愿意“玩一玩”。谈到业余爱好时,俞老师语气轻松,“打球喽!我打气排球,之前也打过羽毛球、乒乓球,不是专业的,就是随便玩玩。”今年3月,俞老师作为我院教师气排球队教练,与徐延辉老师一起带队参加校厦门大学第九届女教职工气排球比赛,活力充沛,热情满满。除了排球,老师还喜爱柔力球,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了俞老师生活的一部分。
在俞老师看来,运动也是学习的机会:“在打球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各个学院、各个学科的老师,了解他们的研究内容,相互学习。”打球除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团队意识。“我们学院气排球氛围很好,虽然水平不是最高,但气氛我们肯定是第一的。不会打的同学和老师都愿意加入,慢慢学习,慢慢提高。”言及至此,俞老师呼吁同学们要把身体放在第一位,养成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俞老师所引用的一句话,“你有朋友就是一个0,你有好的事业就是一个0,你有好的财富就是一个0,但是前面这个1是什么?是健康。前面有一个健康,你后面有多少个0的都可以把它加上去。但是你要是没有前面这个1,我们就会变成空的。”
图(右3):2021年3月,作为我院教师气排球队教练带队参加校女教职工气排球比赛
结语
至此,对俞云平老师的访谈已至尾声,但俞老师如涓涓细流般的温和包容、善学无止仍留存在我们心中。在此,以俞老师所述为结,祝愿观者能从中获得温柔与力量,不断前行。
“我是个普通的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尽自己所能做服务工作,在科研上不断追求进步。经过多年‘修炼’,如今我已成为心平气和、关心学生、基本乐观,甚至还能带给周围人温暖的‘老人家’,这是一个不小的转变。愿我们大家都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寄语
年轻人总是要奋斗一下,要挑战一下。希望不管你们是学业、生活、身体还是心态各方面,都要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全面发展,学有所成。
撰稿:曾小芳郑琳杰王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