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文理通经阅典,字里行间的严谨或幽默,他都有;
寻道觅履始于藏区,所见所感的质疑和推敲,他敢做;
他在知与行中找寻自我,于严与爱中教书育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张亚辉老师说经历谈思想——
【人物名片】
张亚辉,清华大学物理、文学学士,清华大学新媒学与传播学硕士,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必威人类学系教授。在《民族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藏学》、《清史研究》、《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著有《历史、神话与民族志》(合著)、《历史与神圣性》、《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宫廷与寺院:六世班禅朝觐事件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
迂回百转却始终向前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与环境的试验品”,张亚辉老师半是开玩笑地形容自己的经历。求学时,他带着“做实验般”的好奇地求索于各学科、各领域,穿梭于文理之间。本科阶段的他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但时代热潮推动新闻媒体行业兴起,促使他成为清华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生,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不再满足于通过“新闻学科”认识世界。这时,张亚辉老师发现了“新大陆”——人类学,“在那之前,我只读过《忧郁的热带》这一本人类学的书,非常好玩,太有趣了,然后我就背着书包去找老师”,在因缘巧合下他和人类学结了缘。从北大提前半年毕业后,张亚辉老师受邀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做博士后研究藏学,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学问不能仅于书海里探索,更广阔的天地藏在田野调查中。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经历,使张亚辉老师受益终生——物理学作为一门观察世界最基础的学科,让人敬畏自然,有底气地面对生活;在新闻传播的学习中培养技能,加深他对“真实”重要性的理解;而人类学的探索和研究则转变了他看待世界的视角,对生活有了新的审视。
正所谓“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张亚辉老师走过的路,迂回百转却始终向前,这一路的收获最终凝结成他看待世界和自己最独特的视角。
“做研究有一百个最重要的点,你要听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我们问及学术研究的方法时,张亚辉老师直言:“每个都很重要,没有哪一个是最重要的。非要问的话,我有一百个,你们要听吗?”
虽然如此调侃,但张老师依然非常认真地给我们作了分享。
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通过学科史了解前辈提出的问题及其发展历程,思考前人如何提出、深入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模仿”的过程,重走前人的思想历程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思考,这将会使你受益匪浅。“越靠近学科史的基础部分,那些问题一定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它甚至是一个不可寻进的问题,你永远都不可能把它回答完,不断地体会才是走近这个学科的办法。”
讨论和交流。对于同学们的胆怯,张亚辉老师也幽默地谈道:“很多同学不参与讨论,想掩盖自己的无知,你不发言老师就不知道你无知了吗?”其实,交流的过程就是拓宽视野、锻炼思维的过程,有时候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亚辉老师多次提到与学生交流带给他的收获,“同学们的疑问往往能启发我进一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很多学生都给过我这方面的帮助。”
实践验证。坐在书斋里很难体会到猎人见到猎物时的心跳,张亚辉老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强调书本学习与外出实践的结合。积累经典通于田野,静伫案前动窜八方,上下求索终敢游刃有余。但也必须清楚这是需要用时间去沉淀的,惟孜孜不倦久久为功,常摄养分感悟实际,方可蓄势而备厚积薄发。
理解社会中的人和自己的社会。列维-斯特劳斯曾言:“人类学就是让你知道,我们都是彼此的一部分。”张亚辉老师十分认可这个观点,我们只有经过完整的学术训练,将书本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融合,才会慢慢培养出体会他人的能力。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处在‘他’的社会里,你所体会到的自由、热情、向往和痛苦,他人都经历过。这个时候你会建立同理心,而这个同理心就是人类学教给你的。”当我们理解到彼此都是各自的一部分时,才会领悟到人类学为什么对于现代世界如此之重,才明白人类学者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张亚辉老师强调,做学问要将学科经典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学科经典就像树根,永远有可探寻、可推敲之处;根基稳固了才有可能去谈枝叶的部分,即衍生的、随时代迭更的知识。与此同时,把握环境也很重要,“每一个人类学家,甚至从事任何学科的学者,都要知道前人所提的学科根本问题为什么有价值,而后反思如何调整才能使之更贴切时代发展,或者通过认识社会,对根本问题进行时代的内在表述,这就有学科创新的意义了”,根基是取之不竭的源泉,只有能量充足了,我们才可能用经典触摸当下时代的脉络、理解复杂之下的交错、尝试立高见远地贯通。
严与爱中教书育人
学物理而体味万物关联;下田野而推敲前世今生;做学问而钻研百态纵横;当教师而传递思想启迪——张亚辉老师用自身丰富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与感悟是一个在艰苦中砺炼的过程,它漫长而苦涩、痛苦而孤独,绝没有一劳永逸、毫无捷径可图。它带给了我们什么呢——剥去我们的懵懂、带无知领略壮阔、通经典于大千、贯思想隅力行......
从张亚辉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知行合一的品质。张老师带着学生们读经典、厘事件,对学术不苟,对学子尽心。他几乎每年都会给学生们开设读书会,系统地带领大家阅读经典。一位参加过读书会的研究生说:“会上老师根据每个人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抛出问题。这个过程总是令人心跳加速,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一个需要你回答的问题,这种感觉很像等待开奖的瞬间。一般我们会一起讨论,老师给予总结并进一步发掘问题,使得每个人,只要在参加之前认真读了书,都能够有所收获。”读书会和课堂一起构成学生读书的日常,从而使同学们能够在课堂内外积累知识,并持续思考问题。
他对同学们的关心与爱护,不仅体现在不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关怀。一位同学分享了老师给他的帮助:“大三下学期,我从国外交流回来,马上投入保研事宜。当时真是一头雾水,还好我们找到了张亚辉老师。他给我们讲了好几个小时,几乎罗列并分析所有可能的保研学校,引导我们走出选择困难期。在保研的过程中,他也给了我许多知识上的、精神上的支持。”严格是同学们对张亚辉老师的第一印象,但长时间接触后无不感受到张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与爱护。
亚辉老师寄语
——文科教育的目的不是职业教育,是要培养你们对存在的反思,你们的责任是展示现代人对自我反思的深刻程度,为什么对于社会、对于人类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才是文科生的风采。
正如人类学课上老师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思想和身体上的打磨,先让我们成为自己,而后知包容,最后感众生。这也是张亚辉老师在访谈中反复提到的,在你面临痛苦的选择的时候,当你经历很多挣扎的时候,仍旧坚持做一个心中有真、有善、有美的人,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目的。在痛苦中淬炼真善,知苦而不惧、明难而不退,用你看过的经典、受过的教育去提炼善的品质,走到哪里都不会怀疑、不受诱惑,因为你将明白,我们的精神便是感同身受——这正是人文学科带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撰稿:娜依兰、周欣曼、龙尨
编辑:马倩、王雅琳
审稿: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