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祭奠逝者、缅怀先人,慎终追远、寄托追思,今年的清明节,我们一起缅怀厦门大学人类学传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林惠祥先生。
林惠祥先生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工作照
他是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是厦门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第1号获得者。20岁以前,青年林惠祥游学于大陆及东南亚之间,于1921年进入厦门大学文科社会学系学习,1926年顺利毕业,成为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后来受人类学家史禄国等人的影响,林惠祥先生自费赴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深造,只用一年便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
他是大陆研究台湾高山族第一人,是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创办者。在1929年和1935年,林惠祥先生曾两度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台湾进行高山族的民族学田野调研。在重重困难中只身一人,深入高山族地区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文物,最终出版《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珍贵文物,林惠祥先生带着它们避难南洋新加坡。在避难的十年里,一次又一次地在日本人不怀好意的“来访”中保护文物,正如他所说的“保护好祖国的文物比我的命还重要!”。抗战胜利后,1947年林惠祥先生回到祖国,把随身携带保护的文物安全运回厦门大学,他将这些文物标本与平生搜集的961部1303册图书无偿捐献给厦大,为创办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倾尽所有。1951年,经中央教育部同意,暂时成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林惠祥先生随即辞去历史系主任,专司馆长之职,全身心投入办馆工作。1953年3月15日,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全国第一家专业性的人类学博物馆,也是在很长时期内我国高校中唯一的一所人类学博物馆。
他还是一心向党的共产党员,为证台湾与大陆的关联孤军深入敌占区,为守护文物辗转南洋,将一生收藏的文物与书籍捐献。林惠祥先生在1955年发表的《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台湾在新石器时代曾有一支人类带着新石器的文化由大陆的沿海地区漂流到了台湾地区,而后成为高山族的一支主要来源。林惠祥先生用他在专业领域的科学发现,揭示了台湾史前文化之源在大陆东南,台湾的史前文化同属大陆东南区系统,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联系,谁也不能阻断。这份决心令林惠祥先生于1956年4月1日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共产主义和人类学的理想都是使全世界人类达到幸福繁荣。如果是为了这样美好的理想,我愿意奋斗终身!”1957年9月29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为了新中国人类学事业的发展,林惠祥先生不辞辛劳、日以继夜地工作。1958年2月12日晚,林惠祥先生在人类博物馆中写作《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有段石锛》的英文提要,至13日凌晨,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辞世,享年57岁。1958年5月12日,在去世后的三个月,他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王亚南校长对林先生的评价是:其志甚坚,其情尤挚。
林惠祥先生已故去六十余载,而他开创的东南人类学学术园地,早已经树木参天、满眼春色!值此清明,向一腔热忱、潜心治学、无私奉献的林惠祥先生致意。
文/于沛廷、杜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