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言:《中国文明》
11月1日下午3-5时,我院召开了人类学读书会秋季学期第二期“葛兰言:《中国文明》”。本期读书会于曾呈奎楼B栋206室顺利举行。我院博士后赵珽健是本期读书会的导读人兼主持人。参加本期读书会的师生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
本期读书会分为文本导读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在文本导读环节中,导读人赵珽健重点就“葛兰言《中国文明》研究的意义”、“葛兰言怎样叙述封建王权的产生”、“乡村的两合组织、圣地以及社会节奏”、“社会等级与神圣王权”等主题进行阐述。
在传统史观中,历史的记录者会抛弃或修正与史观不符的一些材料,葛兰言认为这种碎片化的材料对说明中国社会的真实历史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葛兰言强调一方面要研究政治史的叙述以把握中国文明的内核,另一方面是要对《诗经》进行民俗学的还原,发现社会本身的内部逻辑。
在葛兰言的预设中,所谓自然社会应该是一个由两个家族村落所组成的两合组织,两个家族交换男性的外婚制建立起两个家族和圣地之间关系,进而形成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劳动分工导致男女两性的分离与季节性的结合构成了一个社会节奏,春天的节庆是新龄组男性和女性相互竞争、恋爱的日子,秋天的节庆是缔结婚约的时机,而且是庆祝丰收和交换礼物的节日。
紧接着,针对赵珽健的文本导读,参会师生纷纷表达了各自的一些想法,以推进对葛兰言《中国文明》的深入理解。例如,关于王的武士性格问题,通过讨论,与会师生达成共识,即王的武力和王的武士性格需要进行区分,在夏商周时期,末代君王和德相背离,与封臣开始竞争的君王位格降低至武士一级。又如,关于圣地的神圣性来源,大家认为其来源主要是基于缔结联盟的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性,社会节奏和季节节庆是这种秩序的表现形式。
自由讨论结束后,赵珽健对本期读书会进行了总结。他在充分肯定葛兰言中国文明研究的学术意义的同时,进一步梳理了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者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推进和解读。对与会师生而言,本期《中国文明》读书会对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