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下午,我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教授以“古DNA解析东亚人群8000年来的迁徙和混合历史”为题开展了一次“云讲座”。本次线上讲座由社会学系易林教授邀请、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张亚辉教授主持,有校内外300余名师生和分子人类学爱好者参加。
在讲座上,王传超教授对“农业与语言共扩散”假说、古DNA方法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一万多年前,农业起源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展和人群迁徙,而语言是人群交流的主要工具,关于语言是如何传播的,著名考古学家Colin Renfrew和Peter Bellwood提出农业与语言共扩散假说,而近年来兴起的古人DNA研究可以为人群源流和语言扩散提供参考证据。王传超教授讲解到,8000-6000年前与蒙古国东部和黑龙江流域的古人血统有关的人群在贝加尔湖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范围内传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不一定与农业扩散有关。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祖先人群之一。五庄果墚遗址古人与汉、藏、羌具有遗传近缘性,这不仅没有推翻之前汉藏语系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假设,反而进一步验证了汉藏同源假说。3000-2000年前台湾的古人与大陆侗傣语人群有紧密的遗传关系,提示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最可能是来自中国南方的史前农业人群。水稻的驯化推动他们向南迁徙到台湾、东南亚,传播南岛语,对南亚语人群形成也有大量的遗传贡献。日本绳文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台湾、东南亚等新石器到铁器时代的古人群有遗传上的联系,表明他们的一部分祖先人群可能来自共同的早期沿海迁徙路线。约8000年前蒙古国的古人与黑龙江流域的古人在遗传上非常相似,而在5000年前青铜时代早中期颜那亚草原游牧人群从欧洲向东扩张进入蒙古,而后被4000-3500年前到来青铜时代中晚期草原游牧人群所取代时,在2000年左右又有与汉族有关的遗传成分进入到蒙古。从古DNA角度对汉族人群的源流进行分析,南北方汉族的祖先人群主要是由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农业人群混合形成的,由北向南呈现梯度模式,其中山西汉族里含有的北方五庄果墚遗址古人的DNA占到92.5%,而福建和广东汉族里则降到了77%-80%。人群大规模的迁徙和混合使得东亚地区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越来越小,现代的东亚族群之间的差异比8000年前减少了至少4倍。
最后,王传超教授总结到:语言传播与农业扩散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人群迁徙密切相关,史前大范围的语言传播与人群迁徙相关,小范围内语言传播还收到语言接触和借贷的影响。
讲座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台下观众收获满满,意犹未尽,结束后在群里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纷纷表示期待王老师再次分享更多的研究成果。
(图/文顾若兰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