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阳关,乃是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必经之地,更是古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关隘和驿站,一句悲怆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名扬天下,而由此诗意境谱写的《阳关三叠》更成为中国古琴曲的经典。如今的阳关,依托特殊的绿洲生态与地理位置,是经过百年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中国西部乡村。用人类学的学科视野从自然地理环境与生态、村落历史、人口结构与迁移、文化古迹与旅游开发、农业发展与特征、道路与农田水利、民俗文化活动、建筑特色、社会网络及其变迁、民间故事传说等方面进行的考察表明, 阳关地方社会呈现了明显的三种特质:一是村落人口由来自河西走廊中部农业地区的前期开垦者与甘肃东部地区的前期移民、来自青海河湟地区的中期地缘性移民、以及四川等内陆省份的末期移民,此种人口迁移的结构形塑了阳关社会自迁移社会向传统乡村转变过程中的诸多特质;二是地方社会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半个世纪以来从陌生、磨合到熟悉而即将成为传统乡村的重要阶段恰遇的快速城镇化使得村落失去了成为这一可能,加之敦煌市区的牵引及受益于特殊农业产业的发展,村庄体现出“候鸟型”的成员住居生活形制,更使原本走向熟悉的地方社会迈向陌生;三是地方社会与遥远的“传统”和古迹之间若即若离,地方精英层、普通民众、政府部门对“传统”的掌握和利用差异巨大,形成了三方各向而行的自行其事状态,再一次体现出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此“三叠”的基础上,阳关地方社会中代际差异明显,每代人在不同时期的抉择因素各异,家族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有效却有限,总体形成“故地新人”式的地方社会样 貌。这些阳关 地方社会的特质为河西走廊地方社会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经验。